洛阳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0|回复: 30

《红楼梦》一书中真正的原著是谁(九)

[复制链接]

1

主题

3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7 22: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楼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伟大之处在于它很神秘,就算读它三、五遍,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没看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个人观点认为,如果不能了解当时的朝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故事中的家族背景和发展方向,想读懂此书很难!
此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讲述的一个封地在江西南昌的宁王家族,在明朝正德、嘉靖二朝时期家族内部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几乎反应岀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烙印,也见证着明朝从辉煌走向衰亡的整个过程。
现阶段,最需要为读者解决此书的历史根源问题,要让读者真正了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否则就会不知所云,云里雾里,看完全书就像整个人都悬在了空中。
经过近一个月的查证,我发现要想研究明白《红楼梦》这本书,就必须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当然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才是整个宁王系的主角。



宁王府遗址

明初的分封制,朱元璋将第四子朱棣分封为燕王,驻北京;将第十七子朱权分封为宁王,驻大宁,并掌握着大明的王牌军朵颜三卫。



宁王朱权塑像

朱元璋去世后,由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由于各地蕃王势力大,不听从朝廷调遣,建文帝朱允炆决定削蕃。于是才有燕王朱棣向宁王朱权借兵发动的“靖难之役”这段历史,并承诺事成之后二家中分天下。结果在朱棣夺权之后,不仅没有兑现承诺,反而削减了宁王朱权的兵权,就连朱权提出的将封地放在苏州或杭州的这个要求都没答应,最后只将偏远的南昌封给了他。
宁王朱权为了不引起明成祖朱棣的注意,让其放心。他在南昌的家中,终日韬光养晦,并建造书斋一间,弹琴读书于其间。因此,朱棣在位期间,朱权未遭祸患。
宁王(一世)朱权的文学造诣很深,著述甚丰,其子孙差不多皆多文。他一生共育有六个儿子,十四个女儿。他的后代作诗、绘画的人才特别多,其中就有“生不拜君”牛石慧和“八大山人”朱耷这两位有名的诗人兼画家,这都与朱权的家族影响有关。
朱权的嫡长子宁惠王(二世)朱磐烒(1400~1347年),他有贤名,深得父亲朱权的赏识,永乐二年被封为世子。在他年轻时,父亲朱权因迷恋道教,常将王府中的一些事情交给他去安排,还时常让他代表自己入朝觐见。但他却在正统二年(1347年)先父亲去世,未能袭爵,谥曰“惠”,追封惠王。
朱磐烒的嫡长子,宁靖王(三世)朱奠培(1418~1491年),他身瘦疏髯,尤敏于学,才思充沛,锐意修文,吟拟古诗二百余篇,皆隽远有思致。曾撰文章大格式及古今法书各十余卷,《松石轩诗评》一卷。其书法矫洁遒劲,号曰铁画银钩。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世朱奠培(1418~1491年)袭封宁王。他在位四十三年,性孤介寡合,叔父、兄弟小有不满,则生猜嫌。他在位期间,与五弟弋阳荣庄王朱奠壏关系很僵,朱奠壏被诬陷为与母通奸被杀,不能排除就是他所为。


天顺五年(1465年),明英宗驾崩。宪宗朱见深登基为帝,改年号为“成化”。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相当于给弋阳荣庄王朱奠壏平了反,将他的儿子朱觐鐰册封为弋阳王爵(郡王爵位)。
据《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二》记载:上曰:“罪人不孥,罚弗及嗣,王政所先,况宗室乎?其勿绝王嗣,令袭封焉。”
八大山人朱耷便是此弋阳王朱觐鐰的直系六世孙,他就是脂评《红楼梦》中的脂砚斋,这也是为什么他对这个家族这么了解的真正原因。
弘治四年(1491年)朱奠培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谥号“靖”,一年后其子朱觐钧嗣位。他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宁国公贾演,他的儿子朱觐钧就代表着贾代善。另外,朱奠培共三子,除长子宁康王朱觐钧外,还有第三子钟陵庶人朱觐锥(弘治十八年以罪降为庶人),第四子建安王朱觐鋉,号仲仙,明代画家,擅翎毛 。
四世朱觐钧(1449~1497年),明朝除追封宁惠王的朱磐烒外,他是正式被任命的第三代宁王,宁靖王朱奠培的庶长子,母亲为胡氏。他在天顺八年(1464年)九月受封上高王,又在弘治五年(1492年)晋封宁王。他共在位五年,于弘治十年(1497年)六月二十九日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8年),朱觐钧其庶子(五世)朱宸濠受旨,承嗣为宁王。他也是最后一任宁王。体现在宁国府里,他便是第三世的贾敷。
当年朝廷派遣怀柔伯施瓒、成安伯郭宁、武平伯陈勋、彰武伯杨质、崇信伯费柱、宣城伯卫璋、长宁伯周彧、建平伯高霳执符节以为凭证,作为册封的正使。同时,派遣翰林院侍讲张芮、尚宝司司丞崔璇、鸿胪寺右少卿杨瑢、吏科给事中吴蕣、礼科给事中马子聪、兵科给事中张弘至、中书舍人韩琏、户部员外郎胡经作为册封的副使。
此次,朝廷派遣正使、副使进行册封的王、妃名单如下:
册封宁康王庶长子、上高王朱宸濠为宁王,册封其妃娄氏为宁王妃;



宁王娄妃画像

册封瑞昌悼顺王嫡长子朱拱栟为瑞昌王;
册封弋阳僖顺王嫡第三子、镇国将军朱宸汭为弋阳王,册封其夫人吴氏为弋阳王妃;······



明武宗朱厚照

明正德九年(1514年)秋,宁王朱宸濠(1476~1521年)邀请唐伯虎(1470~1524年)来南昌,想让他教授自己的夫人娄妃绘画。其间,唐伯虎登上了南昌滕王阁,想起了王勃的《滕王阁序》,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他感慨万千,并即兴创作了《落霞孤鹜图》。并将此画送给“德辅契兄先生”。



唐寅(伯虎)画像

唐伯虎也一直在宁王府住到了第二年的三月,近八个月的时间。后来他发现宁王欲图谋不轨,才装风卖傻骗过了宁王,从而逃离了宁王府。这在书中都有体现。另外娄妃则在书中是以娄氏的身份出现的,并把她的儿子贾菌说成是贾源的重孙辈。在现实生活中,娄妃的儿子确实是朱奠壏的重孙辈。
宁王朱宸濠在得知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儿子之后,就动起了歪心思,希望把自己的四个儿子中的一个过继给朱厚照,将来这天下也能够传到自己家,以完成宁王朱权的夙愿。
结果朱厚照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下令撤销了朱宸濠的王府护卫,这下朱宸濠急了,没有兵权,将来可啥也干不成啊!
因此朱宸濠下定决心起兵造反,并在短时间内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队伍。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丙子),宁王朱宸濠(1476~1521年)又在江湖术士的蛊惑下,正式起兵,准备将明武宗朱厚照赶下台,自己登基称帝,以兑现当年燕王朱棣在大宁借兵时,向宁王朱权提出“中分天下”的承诺。
在这期间,弋阳王朱宸汭不仅没有参与叛乱,反而主动与朱宸濠翻脸,明确支持明武宗朱厚照。
最终,朱宸濠兵败削爵被废为庶人,1521年1月13日被处死,焚尸扬灰。宁王系长支断。
再看一下宁王朱宸濠是不是在《红楼梦》中岀现的那个“义忠亲王老千岁”,他离“万岁”只有一步。可惜只因“坏了事”,死后连个好棺材都没资格用!是不是体现在贾府中就是那个每年禄米“一万石”,爵位为亲王“早夭”的贾敷?




嘉靖二年(1523年),明世宗册立宁藩弋阳王朱宸汭长子朱拱樻承袭弋阳王爵,并授命他担任宁府宗理,兼管宁藩全部八支支系的宗人事务。朱拱樻的祖父便是弋阳僖顺王朱觐鐰。



明世宗嘉靖皇帝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弋阳端惠王朱拱樻薨,大家都推举朱拱椤贤能,始奏分离弋阳王总理宁藩,于是建安王、乐安王、弋阳王三王分治八支。
从上面二图中可看岀,《红楼梦》中的贾府是出自于宁王朱权的嫡长子追封宁惠王朱磐烒。在他的五个儿子中,嫡长子朱奠培继承了宁王(亲王)爵位,对应着宁国府的贾演;贾演去世后将宁王(亲王)爵位传承给了儿子贾代化(亲王爵位);贾代化将(亲王)爵位传承给了儿子贾敷(亲王爵位)。贾敷即为现实中的宁王朱宸濠,因造反被杀,亲王爵位被废除,死后连宁王府为其准备的樯木棺材都没资格用了。体现在《红楼梦》中就是那个亲王级别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在南昌城有着独一无二的亲王爵位。
再来看一下荣国府,应以弋阳荣庄王朱奠壏为《红楼梦》中的贾源(郡王爵位);贾源儿子贾代善继承父亲(郡王爵位),应该对应着弋阳僖顺王朱觐鐰。
宁王府贾敬或对应着宁靖王朱奠培的孙子建安庄顺王朱宸㴋(郡王爵位)。
荣国府贾赦或对应着乐安靖庄王朱宸湔(郡王爵位);贾政或对应着弋阳庄僖王朱宸汭(郡王爵位)。
在《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其实从中巳经看出此家族即为宁王家族,明确提出了有八房在南昌(洪都)以外,难道和直接说出来这八房分别是:宜春、临川、弋阳、石城、乐安、瑞昌、钟陵、建安等这八个支系还不一样吗?这八支还专门合在一起撰写了《朱氏八支宗谱》。还是体现出了这个“八”字。再者说在南昌(洪都)城内确实还有十二房分支,这也体现出了明朝中期之后,明朝的宗室人口岀现了一个大的数量井喷现象,最后竞然能够导致“宗禄”严重拖欠的现象。
来看一下《红楼梦》书中的这段记载:贾珍预算乌进孝送来的租子数目,应当折合五千两银子,就是“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但乌进孝所进的租子数目,只“折银二千五百两”,等于整整少了一半。
再说荣府。实际上,乌进孝跟贾珍的对话,也体现出荣府的经济状况······
乌进孝道:“爷的这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有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从以上三段中也可以看岀是在明朝的嘉靖时期,这一时期朱明宗室的人口增长特别快,都导致了朝廷要供养不起的地步了。明显可看岀当地政府给打了一半的白条、欠条。
明朝的分封制,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分封制,初期人口少朝廷还能应付,但到了明中期,宗室的人口数量大爆发,地方财政已经无力负担。看一下,随便一个宁国府、荣国府(郡王爵位),每年就需要为其支付5000两银子,就算支付给一半也需要二千五百两银子,这是个什么样的家族也肯定能够看出。从明朝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了这种分封制度了。
再来看一下明朝的宗室制度: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便规定宗藩禄米“每岁亲王五万石,靖江王二万石,郡王六千石”,是为明代宗禄的第一次规定。不过,由于朱元璋子孙众多,这样丰厚的岁禄很快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诏“量减各王岁支,以足军国之用”。
现将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所定禄米标准列举如下:
亲王:米一万石
郡王;米二千石
镇国将军:米一千石
辅国将军:米八百石
奉国将军:米六百石
镇国中尉:米四百石
辅国中尉:米三百石
奉国中尉:米二百石
公主及驸马:米二千石
郡主及仪宾:米八百石
县主及仪宾:米六百石
郡君及仪宾:米四百石
县君及仪宾:米三百石
乡君及仪宾:米二百石
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八年的这次改制,使得亲王宗禄减去了五分之四,郡王宗禄减去了三分之二之多。
随着宗室人口的大量繁衍,应支禄粮数激增,宗藩禄米与定额化财政的矛盾开始日益凸显,宗禄支放开始遭遇严重困难,最终酿成嘉靖时期严重“宗禄困境”。而地方官的大量拖欠,则是宗禄局面恶化的重要原因。
从各种史料中都可以发现,明代嘉靖年间的“宗禄拖欠”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体现在《红楼梦》中租子数量的减半,不正是在嘉靖年间的“宗碌拖欠”问题吗?



明神宗朱翊钧平倭诏

当然,当地政府欠贾家的“租子”也是不会还的,因为地方财政确实没钱。要不要也就不会有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进行的改革。遗憾的是,在张居正死后,明朝还是走了下坡路。经过“万历三大征”和加固重修明长城,还有养活宗室所需的高额费用,朝廷消耗了大量的白银,以致于到了明崇祯时期财政穷得还军响都发不上了,说白了,明朝还是因为没钱才造成了闯王李自成起义和清军入关,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作为宁王朱权的后裔,在家族最辉煌的时候,宁王朱宸濠起兵造反,使整个家族走了下坡路,附着明末朝廷的逐渐衰落,整个宁王家族在清军入关后也走到了尽头。在经济上也重新归零,过上了平民生活。
作为家族的亲历者,岀家于江西奉新县上村馥柏寺内的“生不拜君”牛石慧(约1622~1702年)和先岀家于江西奉新县耕香寺而后还俗的“八大山人”朱耷(约1624~1707年),此二人同为宁王朱权九世孙,家族事务的重要参与者。
正是在此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完成了这部大道至简,以长期食朝廷奉禄,不准从政、不准参加科举考试,以家长里短和家庭内部矛盾为线索的举世瞩目的文学名著!也只有家族的亲历者才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由于历史原因,直到现在,真正的书写者都还没有被确认,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也必将会归还“生不拜君”牛石慧和“八大山人”朱耷这“一芹一脂”一个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12-7 2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偏得太离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9
发表于 2022-12-7 2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宁王系在宁王朱宸濠反叛之后,在南昌之外的八支中,只有建安王、乐安王、弋阳王这三支没有受到影响,明武宗朱厚照还专门成立了宁府宗理让以上三支来管理整个家族事务。其实《红楼梦》中的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三支家族内部的家长里短,一些生活场景和一些琐碎的家务事。

这三个分支中,建安王支宸字辈为朱宸㴋,在书中对应着贾敬;乐安王支宸字辈为朱宸湔,在书中对应着贾政;弋阳王支宸字辈为朱宸汭,在书中对应着贾赦。另外再加上宁王朱宸濠对应夭折的贾敷,这一辈在书中共体现出了这四个人。

在下一辈拱字辈中,弋阳王支朱拱樻首任宁府宗理,他对应在书中应为贾琏,他的夫人便是王熙凤。朱拱樻去世后,由乐安王支朱拱椤接替第二任宁府宗理,也是最后一任,此后废除这一职务。

乐安端简王朱拱椤(约1508~1559年),号眠云,他是宁献王朱权的六世孙。具体世系关系为,一世:宁献王朱权;二世:追封宁惠王朱磐烒;三世:乐安昭定王朱奠垒;四世:追封温隐王朱觐镒;五世:乐安靖庄王朱宸湔。他是第六世,朱宸湔之子,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去,世,谥“端简”。

朱拱椤以文雅才辩著称,兼精绘事。绘菊石妙绝一时,又能谦和善待诸宗人。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朱拱椤在父亲朱宸湔去世后的第三年,袭爵乐安王。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弋阳端惠王朱拱樻薨,大家都推举朱拱椤贤能。第二年,始奏分离弋阳王总理宁藩,改由朱拱椤接任。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朱拱椤薨。子乐安敬裕王朱多焿嗣爵。但宁府宗理被撤销,并改由建安王、乐安王、弋阳王三王分治八支。

到目前为止,朱拱椤(约1508~1559年)也是在《红楼梦》一书中最像贾宝玉的人。他是继朱拱樻之后第二个任宁府宗理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7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待我有空再细细看[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发表于 2022-12-7 22: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逻辑性很强,仔细看好像还真那么回事[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6

帖子

9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1
发表于 2022-12-7 22: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只看到“脂砚斋就是朱耷”处,便不想再往下看了。因为,朱耷死于康熙四十四年,而脂砚斋死于乾隆丁亥年,相差十万八年里。
除此之外,曹雪芹和脂砚斋是相识的,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曹雪芹实有其人》《红楼梦中的曹雪芹就是乾隆朝敦诚的朋友曹雪芹》《有据可查的曹雪芹经历》(此处用书名号,是因为这些文章字数太多,此处无法写出。)所以,朱耷不可能是脂砚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7 22: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9
发表于 2022-12-7 2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7 22: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有空看一下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5126804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发表于 2022-12-7 22: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随着宗室人口的急剧增长,宗室的俸禄已经成为财政的巨大负担。
嘉靖八年(1529年),詹事霍韬上疏称山西的宗室俸禄由洪武年间的一万石增加到八十七万石,而全省额田从四十一万顷减至三十八万顷,巳经无力供养宗室。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监察御史林润上疏称,天下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宗室禄米高达八百五十三万石。山西一省留存一百五十二万石,而宗室俸禄就高达二百一十二万石;河南留存八十四点三万石,而宗禄高达一百九十二万石。
万历二年(1574年),礼科给事中石应岳上疏称宗室人口达四万人,岁禄已达九百万石。
据统计:隆庆年间和万历初年,朝廷中央财政收入约一千八百一十万两,财政支出约一千八百五十万两,其中宗藩岁禄占29%。这还没算入王府庄田店所给朝廷造成的赋税流失。此时朝廷财政已经不堪重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洛阳铲

GMT+8, 2025-4-8 17:58 , Processed in 0.5047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