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
原谅我用这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来历,也知道当开头就出现这样的句子,那么接下来故事的主题会是什么。然而在我讲述的故事里,没有神奇的寻龙分金,没有起死回生的粽子,没有毒虫巫术下蛊,可能你们想看到的玄幻、刺激、诡异,我这里统统没有。事实上,当盗墓褪去所有附加的超自然的色彩,本身其实就是很干巴巴的一件事,我能做的其实就是将这些很枯燥的故事,稍加润色的讲出来,尽量的贴近真实,这些真实的故事,有些会颠覆掉你们在网上搜到的信息,颠覆掉专家的判断,你们信也好不信也罢,毕竟你们的信息来源不如我。
因为我的太爷爷,名叫康永海。
相信有一些人已经开始搜索康永海是谁了。没错,现在南京博物院里的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梅瓶,就是他从沐英墓里掏出来的,也因为这个梅瓶,他的一生划上了句号。除此以外,或许是因为时间略久远了些,他的其他信息网上是搜不到的,那我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从他讲起,当然不是讲他怎么掏了沐英墓,而是1946年,他如何带着人盗了南唐二陵的钦陵。
南唐二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祖堂山南麓,包括李昪及其皇后的钦陵和李璟及其皇后钟氏的顺陵,是五代十国时期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墓。于1950至1951年由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个人名字看着陌生,但是李煜大家应该不陌生,这两人就是李煜的爸爸和爷爷。当时南京博物院组织发掘的时候,出土了玉哀册等一批文物,并且下了早年多次被盗掘的判断。2010年时候,南京博物院在顺陵附近又发现了一座砖室墓,墓上有一个盗洞,墓内空空如也,专家判断疑似大周后的墓,因为距离顺陵很近且规模不小。我不能说专家水平不够,他们确实没有实物来判断这个墓是谁的,实际上,这个墓是个明早期的墓,而康永海就是从这个明早期的墓才发现了钦陵,并且在1946年打开了钦陵。
每个地方干这一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河南,他们对夏商周老三代的墓葬特别拿手,因为当地特产就是老三代的墓葬。那么南京,对明代墓的判断,绝对是国内天花板级别的,康永海最拿手的就是明代的墓葬。南京江宁,明朝开国大将的墓基本都在那片,康永海就是出生在江宁东善桥的一个盗墓世家里,对于明早期的历史人物清清楚楚。1946年,康永海38岁。
祖堂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牛首山南,东善桥乡祖堂村北,高约255.9米,系牛首山分支。看地名就知道,康永海对这一片的风景那是了如指掌,这样的风景下,墓绝不会少。这天,康永海带着钎子在祖堂山南麓的半山腰看好的位置下铲,这活行话叫放眼。一般在地下搞工程的团队,有一个领头的,有些小说说到南派北派,南方叫支锅,北方叫把头,实际上在民国初期确实还有南派北派,到1946年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太清晰的南北派的分别了,更不要提现在,在南京这样领头的人叫班长。班长的活就是找地方,这个地方指的就是可能有墓的范围。之后第二个人物就出场了,就是放眼的人,负责找出墓穴具体的位置,再之后,最没技术成分的施工队就来了,负责挖土,把土扔其他地方去,这活有小说里叫散土,但据我所知,大部分行里的叫法应该是发土,就是发牌的发,一个意思。然后,班长下坑清理工地,取出东西,最后登场的就是团队最重要的人物,卖货的。有小说里说还有负责后勤的,据我所知,这种角色一般都是可以兼任的,毕竟没事干嘛要设置这么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来分钱呢。所以一个成熟的团队,至少是班长、放眼、出货三人,规模大了就是五个,毕竟挖坑是体力活,尤其是土坑墓,那种满满一坑沼泽一样的淤土真的是可以累死个人,再大规模的就是10人以上了,常见的就是3人或者5人,自古民间考古队都是如此。这些人里,最显眼的就是放眼的人,长期干这活,手掌心必定有个圆圆的老茧,右胸靠近肩膀位置伤痕累累,都是铲子下去顶出来的职业病,哪天你们要是在澡堂里碰到右边胸口圆圆红印子伤疤的,十有八九就是干这行的。
扯远了,回归正题。46年的康永海,早已经在这行里站稳脚跟远近闻名了,干什么活都是一把好手,难度不大的墓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一个人就能掏的干干净净,干这行没有人不想多挣点,自然是参与的人越少越好,说到这个,我想起了15年发生在老陈身上的一个故事,他真是南京民间考古队这行的活宝,为了省一副软梯的钱,煮熟的鸭子都飞了。又扯远了,老陈的故事以后再说,这次不跑偏了。
也是康永海运气来了,没放几个眼,钎子头上就带出了石灰。南京的明代墓葬,一般都不是太深,往下最多只要4米,不像北方埋这么深。铲子带出石灰,那没什么好想的,底下就不会是个平民的墓,但凡土里只要掺上那么一点石灰的,当时都是富裕家庭,那一铲子下去打到石灰层的,绝对是二品起步。没什么好说的,直接开搞。在这里我估计大家又有一个认知的误区,不管小说还是电视,说起盗墓都是黑灯瞎火夜深人静时候开工,实际上大部分现场施工都是在白天,天黑就收工,即使现在也是这样。你们要是在哪些风景秀丽的山坡上见到有人扛着钓鱼杆子四处溜达的,很可能他的钓鱼竿的筒里装的是钎子,真的,不忽悠你们。
找到墓葬位置,打开它、进去就没什么技术含量,毕竟墓里哪有这么多机关,全是吹的,唯一有机关的就是翻板、竖板、连环板三种。翻板就是小说里都有的,底下有坑,你踩板子上就翻转掉下去了,竖板就类似于现在的旋转门,就是翻板竖起来的样子,连环板我只是听闻,没有亲眼见过,至于翻板和竖板,机关也早就失灵不起作用了。所以,在南京下墓很安全,因为没有机关、墓浅意味着盗洞不容易塌、不会缺氧。唯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开洞的位置,位置开的好一次成功,开不好就多找几次,多废点力气。康永海的技术当然毋庸置疑,打开的位置就在墓室正顶方。石灰封层、5层券顶,那防水效果是杠杠的,墓室里面干干净净,陪葬的器物跟新的一样,这样的墓其实是施工队最喜欢的,防水效果不好有淤泥的话,那真是还得多花不少力气。在南京,实际上10个墓有9个,打开以后都是满满一坑土,哪像电视里小说里演的那样,人下去都轻轻松松的跟回家似的。
2010年的报道,说到了这个2米长1米宽的盗洞,这是康永海打的,同时报道里也说到了这个墓的规格,7米多长,加上两边耳室5米多宽。看多小说的人没有概念,因为小说里的墓室宽敞的就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办个足球场可能夸张了,篮球场感觉绰绰有余。哪有这么大的墓室。一般来说,明代的墓长方形为主,4米长2米宽已经是土豪家庭了,类似于现在住汤臣一品的,大概挂了以后能有这个规格。8米乘4米的墓室知道是什么概念么?那我就来科普一下,这又是现在国家队还没能知道的秘密。朱棣皇帝的恩人,被朱棣称为恩张的郧国公张信,他的墓规格就是8米乘4米大。这个墓国家队还没有找到,但我可以说的是,张信家族9代国公13代候的墓葬已经全部被盗了,而且张信墓很有故事,这个故事也跟老陈有关系,老陈差点就交代在这个墓里。
康永海的故事太过久远,久远的我也不知道这个墓的主人是谁,我说这是个明早期的墓,是因为我听告诉我这些往事的人说的,不要小看民间考古队的人,国家队厉害,民考队也很厉害,而且民考队掌握的还是第一手的资料。从墓里掏出来的都是元代明代的东西,这墓是哪个朝代的还需要去论证吗?说到这里又要跑题一下了,但我觉得这次跑题很有必要。元青花为什么很长时间国内认知不足,甚至以为没有元青花?真正的原因是,大量的元青花其实都埋在了南京的地下。当年明朝灭了元朝,元朝富贵们的东西大量的都被带到了南京,这些开国大将去世时候又都把东西带进了土里。在南京,但凡开一个明早期有名有姓的大将墓,里面妥妥一个元青花是跑不了的,甚至这人的儿子孙子墓里也都可能出,再往下就不好说了。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很明白,现在世面上上点档次的元青花,都是从哪里出来的吧。
这个所谓南朝第三陵的事情就说到这里,接下去才是重点。这么大的墓,附近很可能会有家族墓,一般来说,家族墓按照辈分从东往西开始排开。所以掏完这个墓室,康永海肯定在周围得再探一下,这一探,发现了个了不得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土壤被翻开过后,跟空气接触发生了化学反应,颜色会改变,这叫熟土,没有动过的土壤叫生土。一个墓挖开再回填,理论上来说,只有这个墓上面的土动过,它四周的土应该还是生土。然而康永海在墓边上打了一圈,发现这个墓左右是生土,南北两头全是熟土,这就奇怪了。他沿着这个墓一直往南探了50多米,打上来的依旧是熟土,直到最后,钎子再打下去,硬邦邦的终于打在了山体的石头上。他回头望去,一路下来异常清晰的一条6米宽,60多米长的区域全部都是动过的熟土,这还用解释吗?这是什么,这只能是一座超级大墓的甬道!
没错,我不知道几十年后的专家怎么去定义所谓的第三陵,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座明早期的大墓,恰好就位于钦陵的甬道之间。2010年的新闻里还说到这个墓室有个15度的斜坡,当然有斜坡,本身就在甬道中间。其实我觉得很容易就能判断这个位置不可能是大周后的墓,为什么专家这么断定反正我不懂,不评论。这样的事之前不是没发生,06年秦桧家族墓发现被盗也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最后考古报道上把秦桧孙子的墓定义成了秦桧墓,确实,这个墓的墓志铭丢失了,因为被搞工程的人带出来扔河里了,而且这个墓也是考古发掘家族墓里最大的一个,但这片家族墓排列如此有序,都没到最顶上,作为家族里最显赫的秦桧墓怎么可能处于这个位置呢。秦桧家族墓因为很巧合的原因发现被盗而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甚至之前被盗的文物都已经追回进了博物馆,可惜的是国家队收工时候并没有打开秦桧墓,最后秦桧墓16年被人回首掏盗了,墓里那顶着秦桧棺材的四个大铁牛,国家队现在都不知道。
康永海当时最后打到的石头,其实并不是山体的岩石,而是钦陵最后封上时候的碎石。碎石混着泥土这么长时间异常坚固,导致他以为打到的是山体,但这并不妨碍他下一步的动作。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该怎么做,那就是从最后放眼探出熟土的地方打一个竖井下去,这一下去,直接就到了墓室大门口。
没错,46年打开钦陵的时候,就是从正门进的,但进这个门,确实还比较费时,因为有自来石,这就不是康永海一个人能干的工程了。也难怪一群人花了老鼻子力气进去之后,有人会兴奋的留下了那句狂妄的“燕赵之士,到此一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