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回复: 10

【盗笔瓶邪同人文评】焉知歧路非通途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
发表于 2022-9-20 17: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最前

本文是献给《盗墓笔记》瓶邪同人文——《歧路》的长评。《歧路》接盗八,是雪山送别之后,十年等待之中发生的故事。在此向《歧路》作者六欲浮屠致敬。
本文有正文进度约40%的情节剧透,黑色加粗是涉及剧透部分,不愿被剧透的friends可以跳过。
正文开始

“你能想象世界上有第二个你吗?不是长得像,他就是你本身,包括外表、知识、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甚至整个灵魂。因为他的存在,你变成了双份,不论你们俩中哪一个消亡,都完全不影响过去和未来的人生。”[1]
这是一段原文的摘录,是老痒[2]发给吴邪的邮件的部分内容。通过自然或非自然的某种手段,制造一个一模一样的“我”,这是一个科幻/奇幻/克系感十足的假设,也是《歧路》中的主要角色们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歧路》“歧”就岐在这里 ,“奇”也奇在这里。
歧路,岐,奇,崎。先不说其他,单单这个标题就别有意趣。岐,即岔路,一般印象里,它似乎总是带着点贬义:说人年纪轻轻就受到煽惑,会用“误入歧途”,说分支众多导致结果不定事件多变,会用“歧路亡羊”……歧路,就像是一个来自古代神话的精魅,它从主路旁分出来,隐隐约约,遥遥迢迢蜿蜒至地平线以下,诱惑着往来的行路人,去试一试,探一探。
但在《歧路》里,“歧路”绝不是个贬义词,也不含叹惋之意。相反,在六大的奇巧构思下,歧路正是一条独立于主线的、可以抵达同人小说追求的、一种圆满HE结局的康庄大道。
此外,因为《歧路》的盗笔瓶邪同人(粉丝书写作品)的“身份”,《歧路》在盗笔的作品语境下的意义更重要:由于粉丝同人都是在原著设定下进行的再创作,因此对它们,尤其是对本就设定为“原著向”的《歧路》一作而言,原著的设定和构成要素(人事物,线索,情节等)是创作的基础,或者说前置条件。加之,粉丝之所以进行同人创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原著还有谜题未解(即所谓的作者未能“填坑”),或者因为一些原因而想要重写文中人物关系(无CP改写为BL,BG改写为GL等)。因此我们可以见到,不同同人圈里的“原著向”分类下的同人作品中,原著的主线事件,主角面前的各种阻碍,以及未解之谜等等,都是同人作品中再三出现的情节和桥段。这方面的例子,在盗笔瓶邪范围内,有三品不良&Type Omega的《观棋不语》(原著解谜和补完)、夏子煦的《与君成说》(重写盗八雪山送别的情节)、summersea21的《醒来》(盗墓小说“尸体复生”问题的复现)……
笔者发现,在原著设定和瓶邪CP的两个前置条件的框定下,由粉丝书写的原著向瓶邪同人小说,在情节架构、叙述内容选择和开头结尾的书写上,大多具有共同的模式(套路)。在盗笔瓶邪同人中,这一共同的模式体现在最终目的、主线内容、障碍设置上。最终目的,当然是达成瓶邪一生一世一双人的HE(也有BE和OE);主线内容大多参考原著的古墓探险、张家人和终极探谜,九门旧事和黑帮斗争;'阻碍方面,除了BL小说的常见阻碍(父母亲友,社会拒绝,人物自身的身心缺陷)等,这些障碍也大多是“尸化”(原著尸鳖丸、长生设定)、“替身”(原著中齐羽和假吴邪设定)、“早逝”(人物寿命差异)、“失忆”(原著张家人设定)……依旧举几个例子:《墨色黎明》by 剑麟的狐耳(主线内容—探险+终极解谜),《永生者》by鱼团团(阻碍—攻克—解决寿命差异),《观棋不语》by三品不良&Type Omega (主线解谜旧事斗争全覆盖,阻碍尸化失忆替身问题全解决——果然神作就是神作)。在了解了原著向粉丝作品的一般写法之后,我们再来看《歧路》,如果读过,就会发现除却必定的瓶邪感情线(最终目的)以外,它的主线、阻碍不包含以上任何一个常见要素。这是《歧路》的“第一奇”。
一、世界上的第二个我——来自人格同一性的哲学拷问

若说,同人小说是对原著文本的一种重写的话,[3]其重写方式便有千千万万。而若用早期粉丝研究专著《文本盗猎者》一书中的话来说,《歧路》一文所运用的最突出的重写方式是“重聚焦”,即关注原文本的次要角色/情节 。虽然在原著本传中,《秦岭神树》只是盗笔主线的一个不甚重要的支线,相当于游戏中供主角练级的副本,但《歧路》一文的重要线索、人物、场景,都很大程度上取自盗笔本传之二《秦岭》,涉及了《秦岭》中的古蜀文明、青铜古迹和神奇的物质化能力、以及真假老痒等令人印象深刻的要素和情节。在六大的构思之下 ,本传中的支线,在《歧路》中成为了主线,青铜神树和其带给人的物质化能力,也成了左右情节走向、塑造本文结局的关键。
《歧路》故事的开端就承接《秦岭》结尾中老痒联系吴邪,剖析自身心路历程的情节。从在海外的老痒再次联系吴邪 ,引出有关青铜树枝的谜题开始,秦岭的青铜神树就用它的枝叶笼罩了整个故事,给整个故事洒下了虚幻朦胧、似真亦幻的色彩。
由此 ,我们就回到了开头引用的那个问题:
“你能想象世界上有第二个你吗?不是长得像,他就是你本身,包括外表、知识、能力、情感、思维方式,甚至整个灵魂。因为他的存在,你变成了双份,不论你们俩中哪一个消亡,都完全不影响过去和未来的人生。”
这个问题,对《歧路》中的两位主角有不同的问法。对张起灵来说,是“当第二个你和你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你该怎么办”;对吴邪来说 则是“有一天,你的爱人变成了一个常理无法解释的、极可能带来危险的未知存在,你会怎么办?”。
《歧路》提出的问题并非罕见,在科幻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类似的情境多有出现:《黑镜》(E04意识提取)、《三体》(第三部护送云天明大脑)、《盲视》(意识上传和意识数字化)……
即使是在盗笔粉丝书写中,歧路的桥段也不算新鲜。青铜树的物质化能力作为“替身”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在不少同人作品中使用过了。即便如此 ,《歧路》也自有其特殊性。相比于其他选择相同元素——物质化、替身——的同人,乃至于科幻题材中的克隆/复制/镜像 ,歧路没有去花过多笔墨探究原因,也没有夸大共同存在的危机以营造紧张感,更没有引入消灭这个通常冒险小说的后续步骤。因为一言以蔽之,歧路所探讨的是自我存在的如何界定/识别/接受,而消灭,则是在故事起始就被老痒的来信所划去的选项。[4]
对自我存在唯一性,或者说人格同一性的思考和实验,是《歧路》尤其出彩的地方。它跳开通常小说处理替身/克隆/复制个体的一般步骤(识别—溯源—消灭),而来到了以上所有步骤之前,那个最初最根本的问题,探究那个最根本的概念。我到底是什么,哪些身心中的重要部分构成了我,我的存在该如何由自己界定、由他人识别?
《歧路》之所以动人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哲学中无解、伦理上两难的问题——哲学上说属于人格同一性问题——两个身心一模一样的人同时存在,应该如何。迄今为止,除了《歧路》,我还没有读到过更艰难、更痛苦、更精准的人格同一性困境。关于这点 我的阅读感受和具体情节如下(含剧透):
十年之中,等待履约的吴邪,和老痒重新建立联系的同时,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了——未隔十年,张起灵就出现在他眼前。“小哥提前出来了。”——这是文中吴邪和文外读者的第一结论,也是文中人和文外人共同分享的惊喜。
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对于小哥的突然出现,吴邪心底有一丝疑虑,而这一丝丝疑虑,随着之后的情节发展,越来越深,越来越重,直到变成令吴邪精神崩溃的导火索。
因想要畅抒观感,所以笔者擅自对前30%左右的情节进行了一个简略的概括,对事件间的承接关系和吴邪的心态变化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❶老痒网上来信 ,张起灵提前出现,吴邪惊喜+起疑(小哥突然出现,没有行李,谈话间对自己有所隐瞒)
❷张起灵归来后第一次外出,瓶邪第一次分离,留在家中的吴邪继续和老痒的线上交流
❸张起灵重伤归家,原因不明,吴邪心疼之余再添惊疑
❹黑眼镜约吴邪私下见面,坦言张起灵“不对劲”(前往长白,强到离谱,心事重重,心态紧绷),瓶邪首现信任危机,不欢而散 ,吴邪再询老痒物化人的自我存在问题
❺铁三角重聚共下斗,古蜀国墓葬藏玄机。张起灵墓中陷幻境,语出惊人震惊吴邪
❻解雨臣邀吴邪听戏,黑眼镜找张起灵下墓。吴邪借机前往长白青铜门,瓶邪第二次分离。吴邪精神状态堪忧,解雨臣一路陪同。
❼吴邪的隐瞒被识破,张起灵和黑眼镜一同赶往长白。
❽吴邪青铜门下遇险,张、黑、花三人救出吴邪
❾吴邪精神崩溃 ,张起灵黯然心灰
以上情节里,吴邪和老痒的线上交流贯穿始终。内容涉及物化人的自我认同、社会关系等自我存在层面的问题,不算烧脑,却因为涉及深度哲学思考,让我在为之着迷的同时,感到脑力被迅速消耗。的确,老痒和“老痒”的问题,张起灵和“张起灵”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人格同一性问题。以前读到过仅仅只有假设的思想实验:在足够的前置条件下,若是一个人的肉体、和精神(思维、性格、记忆、情感)同时在一端自毁和另一端再生,再生的“我”是不是我?
我们把问题详细分解一下就是:
是我的哪些构成部分决定了我是我?
当我的生物机体、思想、情感 性格、知觉、都能一点不差地复刻出来,复刻出来的人 ,究竟是不是我?
如果复刻的我不是真正的我,那(复刻的)我到底是什么,我的存在该如何界定,我又是否应该存在?
复刻的我该不该消灭原本的我?
若原本的我已经被消灭,复刻的我能不能、该不该得到他人的理解、赞同或者认可?
……
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我读到“……张起灵一个就够了。”时,感受到的那种意料之中的震惊和无措。对比哲学讨论中经常出现的思想实验,《歧路》没有穿上纷繁复杂的假设、前置条件、讨论范畴等等缥缈的外衣,而是单刀直入,将最本质、最尖锐、最能将人刺得鲜血淋漓的问题抛在瓶邪和读者面前。两个一模一样的自我若同时存在,他人该怎么做,“我”又该怎么做?诚然,本文不是哲学专题 ,因此不作深入讨论,此处只想说明,自我存在的问题,向来难解,向来无解。《歧路》中“老痒”的苦痛和迷茫,又岂止是“老痒”独有。
正是文学才能带给读者的感受,因感受而相信,而不是因论证而相信,文学感,对于哲学无法充分展示这一点,文学可以代它做到[5]这也是《歧路》除了作为网络粉丝书写以外的价值之一所在。
二、“我怕的不是他。我怕的是他消失了,而我没能发现。”——超越生死和常理的利他之爱

既然是同人文,当然不能不谈感情线了。首先来看看感情线的推进方式。 大体而言,原著向、中长篇瓶邪文可以划分成两类,一是继续原著叙述的“盗墓探险类” ,即在上文中提到的典型情节“解谜探险“”中丰富、补叙感情线,比如《无言》by温魄,《晨雾》by景长暮;二是将原著的探险环境替换成日常生活的“居家日常类”,这类居家日常通常更方便凸显情感,比如《清减》by冰雪双鱼,《Sopor Aeternus Vos Liberate 死亡让你自由》by 蜘蛛死忠团团员等。当然,这只是两种比较突出的类型,也有无法划入这两类的感情日常兼有的,比如12年左右的早年长篇——《万古如斯》by许维夏,《情缠》by君子在野,或者15年左右接沙海/藏海花的中长篇——《我这一辈子》by glueball ,《通天盛宴》by线性木头等等。同样罕见的是《歧路》在我看来也无法分类,这是歧路的“第二奇”。
从情节看,《歧路》的探险/下墓情节非常简单,真正意义上的下斗仅有一次,算上去青铜门的两次,一共三次,且三次的目的性都非常强(去青铜门是文中角色为了确认人出没出来,去下斗是为了让吴邪怀疑加深推进情节),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弯弯绕绕的解谜环节。相比探险,文中的居家日常更偏多些,但与其说《歧路》和居家日类更相似,笔者倒觉得它更像爱伦坡等哥特小说家笔下的心理小说。(比如《丽姬娅》死去的妻子借“身”还魂,男主人公惊慌失措,故事的进展依据的是男主的心理变化。)既不偏向探险,也不偏向日常,反倒是在心灵、思想上下足了笔墨,文中很多地方都是着重详述吴邪的疑虑和猜测、老痒的来信更是每每都描述着自身的心理状态。可以说,是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支撑起了整部同人小说的结构。
着重描写心理而不是探险和日常,或许是歧路主要探讨的问题使然,即是人格同一性这个问题本身的要求。我们已经探讨过歧路给主角设置的主要阻碍,即物质化问题,或者说人格同一性问题,而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文中人物的思考和解决)靠的其实不是外界或外物,比如通常盗墓冒险小说里的古籍孤本金石等物品,物品可以是线索和引子,多了就做不了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其实是人的判断,换句话说就是人物内心怎么看,如何去面对去接受去倾诉去表达,因此,歧路书写的侧重在人物心理,最主要展示的是如何解开心结,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么,六大的《歧路》又是如何书写两位主角的心态变化的呢?
让我们首先看看小哥的。小哥的心理变化文中几乎全是间接描写,动作神态行为等等,因为吴邪才是歧路的视点人物,叙述者一直紧贴着吴邪的心理感受展开叙述,读者观察,分析到的首先是他,感受到的东西首先来自于他。对吴邪,叙述者采用的是内聚焦[6],吴邪做什么想什么读者都能知道,而对小哥,则采用外聚焦(外在神态,动作,行为等)。因而小哥的心理状态只能通过间接推断。但是,正如我们一开始在情节罗列中看到的那样,由于老痒事件和张起灵事件,起因都有一部分是青铜树的物化能力,小哥和老痒的身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老痒的来信其实反映的不止是老痒的内心,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小哥的内心。老痒仔细阐述了他身为物化人的自我厌恶与认同的心理矛盾,这就从一开始就暗示了后文小哥出现时的心理状态,因而,文中黑眼镜所说的、吴邪之后观察到的小哥看似不同寻常的行为举止,其实都能在老痒的信里找到解释。当然,这种侧面反映的延续到了吴邪精神失常时,就完成它推进情节的使命而退场了。随着后文的交心和解谜进展,那时候小哥的心境状态就完全不同于老痒了。 或许正因如此,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伴随着新的人物(学者老樊)和新线索出场,老痒的来信也随之退场,不再出现了。
然后谈谈《歧路》对吴邪的心理描写。刚才已经提到,吴邪是叙述时最贴近的人物,他的心理变化可以说是推动着全文情节的起承转合。文中,六大对吴邪的心理描写可谓是非常精彩的。出其不意的联想,意料之外登场的幻觉;以及描写幻觉时反复使用的比喻和象征,用巨门、青光、鬼玺等意象营造诡丽气氛,用连串的动词构造出电影强烈的打戏,让读者身临其境,和文中人一起接受心理折磨。因为不能再多剧透了,所以看看六大的其他瓶邪同人中的描写吧。
(1)景致—气氛组:
1.雪花不是一片片落下来的,而是一簇簇、一层层,遮天蔽日,不屈不挠的雪似乎能将世间所有生命都湮灭在它无尽的怒号中。 四周不停落雪,凄厉刺眼的白,倏忽间又成为深沉死寂的黑,黑与白交错的雪构成了这世界的全部。如同他笔记中写到的那朵花:白天与黑夜交替的颜色,隐藏着黄昏时分巨大而不可触碰的秘密。
2.彼时暮色四合,铅灰色的层云从西边涌来,涨潮般盖住逐渐黯淡的日光。
(2)比喻和象征—心理组:
1.我醒了,梦的爪牙却还紧紧抓着我,这只冰冷的大手似乎正攥着我的心脏搓揉,让人阵阵眩晕,冷汗像雨一样滑落。
2.之后的记载越发惨淡而无奈,字里行间似乎都是血凝成的:铺天盖地的绝望、深入骨髓的伤痛、若隐若现的渺茫希冀,还有至死不休的狂热交替笼罩在那些文字上,让人看得胆战心惊。
3.那晚上我没能睡着,恐惧和无助像獠牙一样扎进心里,坐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就像听命运一点点擦洗去脑中对过去的记忆,不仅是遗忘,更被扰乱,被篡改……
4.盯着这一行行记载,我的脑子有些恍惚,眼前文字似乎变成一条条惊恐的猎犬,狂奔在时光的荒原上,构建出昔年旧事,让褪色的记忆再度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让我再一次踏入那早已消逝的岁月里,亲眼见证了过去未曾见过,未曾想过的,真实故事的另一面。
(3)音容神貌—人物组:
1.声音低柔,如老旧电影微微褪色的解说,沙砾样粗糙,沙丘样圆融,令听者无法忽视他的每一个字,仿佛随着他的声音看到大漠无尽的黄沙,风暴中的落日,以及狂沙尽处隐隐绰绰的丰美绿洲。耳畔似乎也响过一声声幽远的驼铃。
2.他停住脚步,回头看着我,阳光照在他眼睛里,就像映照着两颗孤独的恒星。
以上文段摘取自六大的《归人》《骸之嫣然》《缭乱风尘》《至死方休》,随着六大笔力渐长,表达更加含蓄克制,意蕴更加深长,倒显得歧路的一些抒情略微冗长和直白了些。
扯远了,回到正题。对严肃文学的批评中有一种工具,是分析小说的隐性结构,我们不妨把分析结构这个工具挪到网络同人小说中用用。
根据吴邪心理的状态变化,可以说《歧路》整体具有双层结构,第一层结构是上面已经罗列一部分的由事件构成的显性情节,第二层结构,也就是隐性结构,则是吴邪从接受老痒来信就开始的心态变化:我们用人格同一性—心理状态做模板,整个结构可以分成6段:
1倾听旁人问题,平静旁观
2发现伴侣问题,轻度忧虑
3求证问题,中度忧虑
4证实问题,精神崩溃
5面对问题,精神恢复
6共同解决问题,解开心结达成HE。
这六段分别对应第一层结构中的重要情节
1老痒来信
2小哥回归
3黑眼镜来访+铁三角下斗
4吴解二人前往青铜门
56涉及剧透暂且不表
由此,各个阶段心理的变化带动人物展开行动、发生冲突,最后开诚布公,共同解谜。这一隐藏结构就这样串联起来了整部小说。
讲到这里,不知读者是否和当时的我一样好奇一个问题:在知道小哥有问题之后,吴邪害不害怕?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前面的气氛营造和原著老痒公开物化真相的铺垫,看到那里的读者当然害怕。但是,读者毕竟只是旁观者,身为当事人(未表白双箭头阶段的)伴侣,吴邪害怕吗?他是怎么想的,怎么看小哥的?既然都说到这里了,我们不妨更深入地追究一下吴邪精神失常的情节。是什么导致了吴邪的精神失常?一路看下来,读者能明显看出吴邪一路的担忧和恐惧,可是他恐惧的担忧的到底是什么呢?
仅仅是他对于伴侣的恐惧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下个有理有据的推断:不是。
对小哥的恐惧肯定是有的。虽然文中明示了吴邪对小哥完全的信任,小哥就是一直以来的小哥。吴邪没有怀疑过小哥要对自己不利——吴邪知道,小哥要是想害他,他早就死了几百次了。
但是能否说吴邪完全的不担心未知的风险呢?同样不能。从医生对吴邪病情的诊断词和老痒的邮件给出的心理暗示,我们可以推断,担忧和恐惧肯定是有的,这毕竟是人之常情,若是对一个未知的变量带来的风险视而不见,对理想爱情盲目相信,恐怕那不是深情,而是纯粹的无脑和自欺了。同样可以推断得出的是,对小哥(以及他可能带来的未知危险)的恐惧虽然有,但是也仅仅只占意识一小部分,绝对不是吴邪最担忧的事。我们来看以下文段,可以知道,吴邪最担忧的,不是未知危险,而是另一件事。
文段摘录
医生看着他,没有说话。吴邪目光呆滞地盯着地板上的纹路,也没有说话,室内一时非常寂静,只有电脑运转的细微声音和两人的呼吸声在回荡。 “吴先生……你害怕吗?”沉默一阵,医生突然问。吴邪依旧盯着地板,沉默几秒钟后,他点点头,接着又摇头,“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在怕什么……” “嗯,不用多想,放松。”医生安抚他,待他情绪完全平静下去,又等了一阵,才问:“吴先生,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害怕的东西吗?就像有人怕蛇,有人怕蜘蛛,有人怕黑、怕打雷……像这样的恐惧,您过去有过吗?” 吴邪一楞,“没有……我对这些都没有惧怕的感觉,从来没有过,我……我怕的是……” 他手慢慢抬起来,放在唇边,嘴唇轻轻颤抖,似乎在阻止他说出那些连自己都不敢面对、更不愿承认,从本能里去回避的恐惧。医生倾身向前,专注凝视他的表情。“我怕的是……一个人。” 长久静默后,吴邪的声音显得特别轻,就像风中的飞絮。“我怕的是一个人,我怕他……不见了。”我怕这个人消失了,而我没能发现。
“你如果消失了,至少我会发现。”这是盗笔原著中的著名情节,经常被同人文改写和引用的有名桥段。医生问吴邪究竟害怕什么,吴邪终于吐露心声:他害怕的是一个承诺。准确地说,是害怕自己没能完成承诺。压垮吴邪让他精神失常的,与其说是担忧,不如说是愧疚。对没能履行承诺的愧疚才是担忧的内核。在罗兰米勒所著的《亲密关系》里,依据约翰·艾伦·李的理论,爱情被分成了六个类型,其中一个类型是“利他之爱”。特点是无偿付出、利他、无私,把爱情视为一种职责,这是我认为对歧路的瓶邪关系比较恰当的描述。这是歧路之所以奇的第三处。在被头顶沉沉压下的哲学拷问步步紧逼的困境之中,依然热切、真诚、温柔的心灵,依然给予对方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关怀的行为,本身身就是一种浪漫到极致的理想化爱情。歧路感情线之所以浪漫动人,带给读者强烈的审美愉悦,或许理由就藏在此处。
三、温柔的恐怖,恐怖的温柔?——优美和崇高的双重审美享受

到第二部分为止,我们已经把《歧路》的主题、感情线、结构都梳理了一遍,接下来我想谈谈与这部作品有关的风格和美学问题。一言及风格,大家一听就觉得大而无当,泛泛而谈,确实,风格(其实应该说是文体)涉及太多太广 ,从语气到语际(互译),从体裁到传统,从作者一部作品到多部作品,从作者自身到时代特征……
当然,属于严肃文学的部分我们这里做不了深究,这里仅仅分享一下六大几部瓶邪同人作品给个人的整体感受。不管是《歧路》,还是之后的《归人》、《嫣然》,或者中短篇《至死方休》、《朱砂》,六大的几部瓶邪同人作品,即使在当年圈内粉丝生产最盛的时候,在纷扬如雪片的优秀同人中间,都是相当具有辨识度的。大大的文有两个特点,一个在主题选择上,一个在语言运用上。一个是内容,一个是形式。内容上,我们来看看几部作品分别的探讨的话题:
《歧路》——人格/自我身份认同
《归人》、《至死方休》——生死、死后伦理
《骸之嫣然》——生命VS责任,道德VS亲情
三个主题后面都要加上半句才算完整:“与爱情的冲突”。
篇篇都是有深度有纠结的主题,各自涉及生物、伦理、异化的生命和他者的道德、情感接受度,也难怪有同好也在评文时说:我只想轻轻松松不带脑子看瓶邪谈个恋爱,结果谁知看文得我心情沉重饱受折磨被虐残
不过话又说回来,或许正是这样的主题(思想深刻,寓意辽阔,带着一点点出离人世的宏大)赋予了六大的同人以独特的魅力,也是这几部同人当初深得粉丝心的理由之一。埃德蒙柏克说过一句,“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惧的东西,如晦暗与朦胧,空虚与孤独,黑夜与沉寂等,都是构成崇高的因素。在歧路这里,这种内容上的魅力我愿称之为一种崇高的恐怖:它的整个设谜,入谜,探谜,最后解谜的过程,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灵的恐惧感”。
自然与敬畏与恐怖,在六大这里是互相关联的,记不清是哪部瓶邪同人中,六大曾经写下一段极其经典的文字:
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并不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消亡,它们永远处于人世的黑暗面,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张牙舞爪。
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不能被寻常人知晓,也不应该进入常人的视线范围,我们只能尊重并隐藏它们。有些东西应该得到尊重,即使它不那么符合今人的道德观,但它依旧是时代与文明的见证,不该被人自以为是地侵扰太深,更不便暴露在阳光之下,毕竟,它们都怀抱着各自的秘密,而部分秘密或许已超脱了人力所能触摸的范畴,永远没有答案。人永远不是万能的,也不该是万能的,让那些时光的遗产继续在它们的王国里沉睡,直到地老天荒。
这种敬畏自然,敬畏神秘的叙述者态度,我愿称之为“温和保守的中式神秘学观”。哪怕是在《歧路》后半部分的解谜中,就算是对谜题的注解。也是充满隐喻的、不予点破的注解。至于我等凡人读者能悟到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除了内容,《歧路》语言运用上的风格,大而化之说来就是优美、细腻。优美就美在丰富多姿的修辞、应时应景的气氛渲染,细腻就细在让人身临其境的心理刻画,例子自在文中,暂不一一列举了。若用柏克的美学观点,崇高是引起惊羡的,它总是在一些巨大的可怕的事物上面见出。那么优美就爱引起愉悦的,且总是在一些细致、小巧、熟悉的事物上感觉到。若说崇高与优美是汇入美学之海的两条不同的河流,那么我们可以说,歧路让优美与崇高在一本同人作品中交汇了。
总之,《歧路》以及六大的其他瓶邪同人,我个人感觉,和常见类型的瓶邪同人相比,有点独特。不像延续盗笔原著风格的解谜探险盗墓同人,(如镇圈神作《观棋不语》),以情节繁复华丽剧情惊险为亮点,也不像和偏离本传原著另辟山头谈感情的日常同人(如《清减》),以日常而又非凡的谈情说爱为亮点,非要定义,我觉得不如说《歧路》是建立在盗墓小说上的科幻小说,这里的“科幻” 也并非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概念,而是指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或许也不是。因为较之奇幻玄幻小说,《歧路》更现实,多了精致的逻辑和思辨,而较之科幻小说,《歧路》又多了一种温润柔和的浪漫人文色彩。
或许,就从带给人的感受论,若说盗笔原著像滔滔大河,壮阔恢宏,绵延万里,那么《歧路》就是涓涓小溪,玲珑精致,细腻温柔。对《歧路》的强作解读,暂时就到这里。
注释
[1]摘自《歧路》by六欲浮屠 网络版天意章
[2]老痒:在盗笔本传中,在物质化是事实而不是幻觉的前提下,自始至终,老痒都是物质化的老痒,因此本评论沿用《歧路》原文中的做法,不为“老痒”加引号。
[3]粉丝文化:有关重写方式,在粉丝文化研究者亨利·詹金斯在其所著的《文本盗猎者》一书
[4]选项:关于“消灭”另一个“我”是否是一个选项的问题,在作品中老痒来信部分有详细分析,读者可以自行前往观看,这里不再赘述
[5]有关哲学中的人格同一性问题笔者参考:刘擎等《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
[6]有关哲学和文学关系的讨论,可以参见汤拥华老师的《文学批评入门》第二编第四章《文学之为审美》
[7]内外聚焦是文学批评中的学术名词,不用管,感兴趣者可前往汤拥华的《文学批评入门》第八章 叙事学批评(中):叙述视角查阅
[8]其他
亲密关系及六种爱情理论:《亲密关系》罗兰·米勒
优美与崇高:
《美学》朱立元
《康德美学文集》伊曼纽尔·康德
《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 埃德蒙·柏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7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发表于 2022-9-20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撸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0

帖子

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发表于 2022-9-21 11: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出售广告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22-11-4 00: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纯粹路过,没任何兴趣,仅仅是看在老用户份上回复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发表于 2023-1-17 15: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4
发表于 2023-1-17 23: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支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

帖子

8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8
发表于 2023-1-20 0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发表于 2023-2-1 08: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5

帖子

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9
发表于 2023-2-13 14: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5

帖子

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9
发表于 2023-3-1 16: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顶,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洛阳铲

GMT+8, 2025-4-14 02:53 , Processed in 0.16842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